最近,中共广东省英德市委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意见》中明确规定从今年起,建立五项制度,从政治上、精神上、生活上关心扶持农村党员,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建立农村老党员定期补助制度。凡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初期入党和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及40年以上党龄(1966年1月1日前入党)、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农村党员,统一发放《老党员定期定量补助证》,可享受每月10元至150元的定量生活补助及节日享受慰问金。二是建立农村特困党员扶助制度,对符合扶助条件的特困党员,发放《特困党员生产生活扶助金领取证》,每月60元,每次享受年限为一年,到期后符合条件的仍可重新申请。三是在全市各镇全面建立党员互助金制度,资金来源采取镇自筹一点,挂钩联系单位支持一点,党员捐献一点的办法进行筹措。设立农村党员互助金专项帐户,专款专用,收支情况按月制表并公布,接受党内外监督。四是对农村受到镇级党委以上表彰的优秀党员和作出过其它突出贡献的党员,在进行表彰的同时,兑现一定的奖金和物质奖励。五是农村党员子女入党、考上本科院校、参军的,给予一次性500元的奖励;考上研究生、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的,给予一次性1000元的奖励;荣立二等功的,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奖励;荣立一等功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上述扶持奖励资金,由市每年拿出100多万元,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解决。
笔者认为,英德市委此举值得赞许。
首先,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当前农村大部分党员,随着岁月的推移,年事已高,这些老党员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农业第一线,为党的事业作出过贡献。但这批人由于岁数的增大,年老体弱,有一些人由于家庭的变故或子女的拖累,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如果党组织对这些老党员的现状和困难视而不见或视而不管,而一味强调他们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就会大打折扣。英德市委此举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
其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长期以来,党组织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是要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诚然,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是,共产党员也是人,也吃人间烟火。如果他们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解决,如何谈得上发挥先进作用。英德市委建立农村老党员、特困党员扶助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的关怀。
再次是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一些农村中,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十分突出,“八个党员、七颗牙齿”是形象的比喻。如何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保持农村党员队伍后继有人,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是摆在各级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英德市委对农村党员子女入党、考上本科院校、研究生、参军,在部队立功受奖的,给予奖励,体现了党组织的关怀,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我们相信,英德市的做法,对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后继有人及先进性,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光荣感、责任感,提高党员的身份意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作者:邓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