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清廉在线 > 正文

“廉泉之源”润心田

来源:清远市纪检监察网   发布机构:清远市纪委监委  点击量:次  日期:2009-12-2 10:00:00   


    天下名泉有多少,不可胜数。而“廉泉”,因被历史赋予了为政清廉的深刻内涵,不可不提。“廉泉”不只一眼,在广东东莞、安徽合肥、江西赣州等地,都有刻着“廉泉”二字的石碑伴着汩汩清泉长流不息。但在广东连州,还有一眼特别的“廉泉”,这就是“廉泉之源”。

    在连州市的巾峰山脚下,沿着一条曲折的石板路蜿蜒而上,这就是当年的荆楚古道。半山腰的道旁有一口清冽亮丽的山泉,泉水一年四季潺潺不绝,冬暖夏凉,干爽可口。这一眼泉水自古有之,静静地流淌于石上,默默地为路人奉献,并不求名于世。然而有一个人却让这口山泉一夜之间闻名遐迩。他,就是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理学家,字叔茂,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初为分宁主簿,南安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后为转运判官,取家乡道州所居之濂溪为号,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性情朴实、“政事精绝”,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作《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任广东路提刑期间,多次来连州巡视。一日,他来到巾峰山麓,见此美泉,掬而饮之,清流于胸,暑气尽消。他立于山麓,遥看连州,想起连州籍的历代名宦刘瞻、黄损、孟宾于,想起被贬连州的唐代文学家韩愈、诗人刘禹锡,他们都才华横溢、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看连州,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教育振兴、人才辈出,偏远的山乡竟然“科第甲通省”,究其源,是这巾峰山的泉水滋养了一方清廉正直的人民。周敦颐激动不已,思如泉涌,于是命人侍侯了笔墨,在泉水之下的石崖上奋笔写下了“廉泉之源”四个大字,并命工匠将字凿入岩石中。

    世间“廉泉”何其多,何以独此为“源”?目前并没有找到更多的史料可供考证。但周敦颐与“廉泉之源”的故事,既有传统道德的养分,又对当今党员干部、为官从政者以启迪,发人深省,意味深长。(连纪宣)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11月28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