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历史栏目 > 正文

困难群众的贴心人———记英德市信访局局长肖贞响

来源:清远市纪检监察网   发布机构:清远市纪委监委  点击量:次  日期:2008-9-1 10:00:00   


  最近,英德市《纪律教育专刊第六期》刊登了英德市委办副主任、信访局长肖贞响先进典型材料,这是英德市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和“十个一倡廉工程”活动,在全市开展示范教育的一个举措。

  一位作家说过:帮助别人得到幸福,尽管自己失去了很多,自己也是幸福的。当肖贞响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就把这位作家的名言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在担任英德信访局局长4年多的日子里,他在烦琐的信访工作中践行“座右铭”,既品尝到了从事信访工作带来的酸甜苦辣,也通过点点滴滴的平凡工作,让弱势群众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为信访群众解决了一批批疑难问题,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把信访局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平台2004年7月,肖贞响被任命为英德市委办副主任兼信访局长。上任伊始,肖贞响就勤于下基层调研,真实了解全市的信访工作情况,不断探索做好信访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4年来,他和全体信访干部一起做到了两个转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介入”工作,真正把信访局视为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平台。他主持制定了有关加强信访工作的10多个文件,在全清远市率先建立信访政务公开栏,开通网上信访,实行信访听证,信访复查,公开廉政承诺等,接受群众监督。

  肖贞响经常告诫信访干部对人民群众要有感情。在信访局,每个来上访的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众,信访干部都带着感情设身处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一名来自河南省60多岁的老人,几年前两兄弟到大站镇以拾破烂为生,生活拮据。2007年1月,其弟弟被河水溺死,但这位老人一贫如洗,无钱安葬弟弟,也身无分文回家,于是哭哭啼啼到信访局上访。肖贞响接待了老人,当得知老人的悲惨遭遇,不禁眼眶湿润鼻子酸酸,二话不说,带头捐款资助老人渡过难关,并协调有关部门将老人送回河南老家。

  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信访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涉及到社会弱势群体。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肖贞响把这首诗记在心上,并付诸行动。他不但向上访群众公开信访局举报电话,还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并告知上访群众有困难可以找信访局和直接打局长电话。4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信访局的同志们不辞辛劳地工作,一大批多年久拖不决的信访疑难案件得到解决,100多次上访群众致谢的信件、电话、锦旗也纷纷送到信访局。2006年5月,祖籍是英红镇的3位澳大利亚女华侨因自己的祖屋被当地农民占用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归还,多次找有关部门解决未有结果,后来来到信访局上访。肖贞响接待了他们,第二天就协调有关部门连续几天搜集、查找证据,并认真地对农民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占住侨房的农民最终将房屋退了出来。重新要回祖屋的三位女华侨满含感激之情,做了两面锦旗专程送到信访局致谢。

  深入一线化解矛盾

  肖贞响担任信访局长后,他要求信访干部工作关口靠前,工作重心下移,主动深入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在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要主动查找原因,寻求对策。每一宗较大的信访案件,局领导班子成员都必须亲自到案发单位和信访群众家里了解情况,并做好工作。几年来,他不分节假日和昼夜,只要有较大信访问题发生都迅速亲临第一线处理。对烦琐的信访问题不厌其烦,在工作中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毫不畏惧,泰然处之。2005年8月,某镇某河段电站正在建设之中,下游村部分群众因怀疑电站建设可能会影响其生产生活用水,因而不断大规模上访,并阻挠施工。肖贞响获悉情况后,亲自到现场调研,并召集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但当天村民却来了100多人,而且情绪激烈,扬言该电站不停建就要炸毁。面对情绪激烈的群众,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村民工作,最终成功化解了这一矛盾。

  勤政为民树信访干部良好形象

  肖贞响担任信访局长后,他要求信访干部公平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信访案件,不能利用职务之便为私人谋利益。他还经常指导基层信访办开展工作,及时纠正基层信访办处理的违反政策法规或有失原则的信访案件。同时,他要求信访干部在接待上访群众时要多讲文明礼貌的语言。几年来,群众对信访干部的信任度不断加深,信访干部公信力和形象也逐年提高,很多无助的群众一有困难就想到信访局。

  从事信访工作4年来,肖贞响全身心扑在信访工作上,为信访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从而使全市信访量大幅下降。2005年8月,英德市摘掉了信访工作落后的帽子,2006年和2007年在上级的信访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记者 周宏平 通讯员 黄丽华 刘海军)
  (来源: 清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