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邑(?─前61),西汉中叶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人。朱邑二十多岁时任桐乡(即今桐城)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几年后,朱邑升迁为卒史(官署中的属吏),他兢兢业业协助太守发展生产,处理日常事务,显示出卓越的才干。
昭帝时,朱邑被举为贤良,任大司农丞。宣帝时被任为北海郡(今山东昌乐东南)太守。在北海郡任上,朱邑积极发展生产,力劝农桑,雷厉风行地改变当地落后的风俗,贯彻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北海郡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政安民泰,经济发展,并以治绩优异而列于各郡之首。数年后,朱邑以“治行第一”选拔入京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可谓朝廷重臣,后世常以“大司农”代称“户部尚书”。
朱邑虽位居列卿,权掌要职,但严于律已,施行惠政,且生活节俭,常以俸禄图济百姓,令吏民崇敬。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朱邑因病逝世。临死前叮嘱其子说:“我曾是桐乡小吏,那里的老百姓很爱我,我同样也想念他们,我死后无论如何要把我葬在桐乡。”朱邑子遵父遗嘱,将他安葬于桐乡西廓外山麓的石井铺,百姓为其起冢立碑,岁岁祭祀,年年朝拜,烟火从未断绝。明末桐城诗人方文有《朱司农墓》诗,云: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
(李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