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历史栏目 > 正文

从瑞银事件看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督缺陷

来源:清远市纪检监察网   发布机构:清远市纪委监委  点击量:次  日期:2011-10-11 10:00:00   


    近期,国际金融业中最大的新闻无疑当属瑞银事件。9月14日,一名交易员涉嫌未授权交易,致使瑞银蒙受23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这一消息在15日开盘前公布后,瑞银股价一路狂泻。随后,两大评级机构标普与惠誉也将其列入观察名单之列。一些行业分析师说,这桩违规交易丑闻使瑞银本财政年度盈利前景堪忧,并将重创这家被称为世界上“最安全银行”的声誉。
    交易员致损23亿美元
    9月15日,英国伦敦警方在伦敦中部逮捕一名31岁男子,认定他涉嫌未授权交易,导致瑞银可能高达23亿美元的损失。
    落网的嫌疑人名叫奎库·阿多博利,31岁,是瑞银“德尔塔1”交易平台中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交易员。被捕次日受到滥用职权欺诈行为和伪造账目罪名指控。
    “德尔塔1”是用于维系资产和资产衍生品关系的平台,“德尔塔”是这种关系的级别,“1”表示这一平台规模最大。这一交易平台主要帮助客户对一揽子证券进行投机或风险对冲,同时承担银行的自营交易。
    英国媒体9月18日报道,瑞士银行集团察觉违规交易致巨额损失前,涉案交易员阿多博利经手的交易总额大约为100亿美元。这一数额令一些媒体猜测,这桩违规交易引发的损失可能更大。“损失源自过去3个月在标准普尔500、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和Eurostoxx指数期货的未授权投机交易”,瑞银18日发布声明,并表示,客户仓位没有受到影响。
    22日,阿多博利出席一场听证会,为自身行为给瑞银带来的巨大损失致歉。但是,到出席下次听证会以前,他必须继续受押。
    违规交易“不可思议”
    瑞银对这次交易的定义是“未授权交易”,没有公布细节。
    尽管瑞士银行对致损的违规交易守口如瓶,但媒体却经由不同渠道获得更多有关这桩交易的猜测。
金融行业一些专家点评,这桩交易所涉嫌疑人在瑞银内部职位不高,却能够过手如此大笔交易,实在叫人“不可思议”。
    但金融行业内一些分析师判断,这一交易类型实际上是一种普通期权交易,这种交易类型又称“香草”债券交易,是一种现代衍生金融工具的期权交易。
    这一案件的曝光令人想起法国最大金融违规交易案主角、法国兴业银行前期货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2008年1月,银行管理部门发现500亿欧元(约合687亿美元)多头股指期货交易源头不明,凯维埃尔的疯狂投注行为随即暴露。
    按兴业银行的说法,凯维埃尔独自一人突破银行多层安全监控系统,获得巨额资金购买期货,致银行损失将近50亿欧元(约合68.7亿美元)。在那起金融案件中,凯维埃尔同样供职于“德尔塔1”交易平台,也正是使用了“香草”交易。
    一些市场资深操盘手认为,现阶段难以用“未授权”来解释这次由小动作引发的大亏损,因为在瑞银旗下投行的金融系统中,一些大客户的账户始终处于被死盯的状态,任何非常规、大规模资金转移都应当能够被及时拦截。
    但问题是,目前并不能排除后台数据被修改。有人认为,阿多博利虽然职位不高,但他的职务却能够了解交易平台台前幕后各种情况,这是他能够得手的主要原因。
    如果判定阿多博利为主动操作,那么这桩交易的性质将与十多年前一桩致使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的金融舞弊案如出一辙。
    1995年2月,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宣布倒闭,原因是巴林银行驻新加坡的经纪人尼克·利森超额交易衍生性金融商品,导致银行损失14亿美元。
    “不遗余力”查清事实
    路透社援引瑞银一份内部电子邮件内容报道,瑞银称这起未经授权交易令人“悲痛”,将“不遗余力”查清事实。
    英国金融监管部门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正与瑞银方面保持联系,进一步调查案情。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说,一家独立于瑞银的企业将参与调查,查清这桩未授权交易的来龙去脉、未被发现的原因以及瑞银防范类似违规交易行为的能力。
    由于事发英国,阿多博利案再次引发外界对英国金融部门监管能力的质疑。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说,这桩违规交易属“个案”,与宏观层面的金融监管关系不大。
    “我认为,这不意味着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崩溃,”ETX资本高级交易员马诺杰·拉德瓦告诉法新社记者,“问题出在瑞银内部,他们的风险管控体系没有快速反应,揪出这名在短期内大量建仓的交易员。”
    英国“我的财经”网站18日报道,瑞银在违规交易曝光后展开内部调查,取名“铜计划”。内部调查表明,阿多博利在违规交易曝光前经手的交易没有对冲仓位风险,意味着可能引发巨额损失。
    按这家网站的说法,负责监管阿多博利交易行为的瑞银员工约翰·休斯事发后离职,阿多博利所属交易团队其他成员停职回家。
    瑞银承诺将与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层密切协作,查明这桩违规交易的来龙去脉。瑞银董事会说,将“完全支持”对违规交易的独立调查,确保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严肃追责临阵“换帅”
    违规交易曝光令瑞银内部风险管控体系饱受外界质疑,“掌门人”奥斯瓦尔德·格吕贝尔成为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格吕贝尔绰号“奥西”,曾担任瑞士信贷银行首席执行官,2009年2月接掌瑞银“帅印”,带领这家银行在去年扭亏为盈。
    尽管格吕贝尔18日表明态度,说自己对瑞银出现违规交易没有“负罪感”,无意辞职。《星期日报》援引格吕贝尔的话报道,“当有人出现犯罪倾向,你一筹莫展。”
    但是,此事件的持续发酵,让这家瑞士最大银行备受压力。瑞银董事会名誉主席尼古劳斯·森告诉媒体记者,内部监管审查不到位、过度依赖风险管控系统“纠错”可能促发违规交易。在他看来,作为首席执行官格吕贝尔应主动跟进各交易平台状况,掌控局势。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违规交易曝光令格吕贝尔的领导风格受质疑。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交易员说,瑞银的症结在于“没人敢质疑奥西”。
    瑞银最大股东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20日也公开批评瑞银管理失误导致损失。
    重压下,瑞士银行集团董事会24日宣布,格吕贝尔已经提交辞呈,董事会予以接受。当天,董事会还宣布任命塞尔吉奥·埃莫提为临时首席执行官,立即生效。
    董事会主席卡斯帕·维利热宣读声明时说,董事会对格吕贝尔辞职的决定感到“遗憾”,格吕贝尔本人也认为,“为最近未经授权交易事件承担责任是他的职责”。
    塞尔吉奥·埃莫提新官上任,肩负重塑客户信心和削减投资银行业务的双重挑战。美国《圣弗朗西斯科纪事报》25日分析,埃莫提必须重塑投资者因风险失控而对瑞银丧失的信心。另一方面,他必须削减投资银行业务以保存资金,同时改善银行的理财业务,这项业务为瑞银带来大约41%的利润。为此,他必须留住大客户,防止他们把钱撤走。
    瑞士哈默合伙人公司分析师恩里科·拉乔皮说:“他们必须接受过去的商业模式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他们必须减少杠杆操作,结束自营交易。”
    埃莫提说,瑞银将于11月17日对投资者宣布投资银行业务的改革举措。
    瑞银股票价格自15日违规操作丑闻曝光后下跌超过10%,跌至2009年初以来最低水平。不过,市场寄望董事会可能决定对投资银行业务实施重大改革,促使瑞银股价23日大涨接近5%。
信誉受重创
    尽管瑞银一再表示,没有客户资产在这起交易损失中受到影响,但一些行业分析师说,这桩违规交易使瑞银的盈利前景变得黯淡,旗下投行业务也可能受到外界质疑,令接连遭遇金融危机和查税风暴冲击的瑞银声誉再度受损。
    瑞银因持有大量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关联证券等高风险产品,在上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接受政府援助。
    另外,瑞银先前遭媒体曝光协助美国富人隐匿财产,偷逃税款上千亿美元。美国政府随后掀起“查税风暴”。去年,瑞士政府同意瑞银分批向美国提供涉嫌逃税的4450个美国公民账户信息,美方撤销针对瑞银的诉讼。为避免失去在美国的银行执照,瑞银还支付7.8亿美元罚款。
    “这对瑞银和瑞士银行业都颇为糟糕,”瑞士苏黎世银行交易分析师克洛德·策恩德说,“每个人都在猜测(违规交易)如何发生,质疑瑞银有什么样的风险体系。”
    英国卡斯商学院客座教授克里斯·罗巴克说,违规交易曝光显示瑞银内部风险规避和安全监控体系存在漏洞,令股东对它旗下的投行业务产生质疑。
    按照高盛集团分析师耶尔奈伊·奥马亨和彼得·斯科格的观点,旗下投资银行蒙受损失可能会吓跑瑞银一些富商客户,引发连锁反应,危及瑞银核心的私人银行业务。“这种规模的损失可能对瑞银私人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产生实质影响,连累瑞银今后的业务运作。”
    不管怎样,瑞银投行的这出风险大戏确实在一些大客户间激发恐慌情绪,也粉碎了世界上“最安全银行”的神话。
    “这一损失肯定会给瑞银构成实质性影响,会影响其未来运作方向,”高盛集团分析师耶尔奈伊·奥马亨和彼得·斯科格在一份分析报告中说。(本文新闻事实源自新华社)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