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历史栏目 > 正文

美国高校防止利益冲突构建监督体系

来源:清远市纪检监察网   发布机构:清远市纪委监委  点击量:次  日期:2011-5-12 10:00:00   


    美国高校行政上归州政府管理,各州政府主要通过任命校董事会、制定政策法规和拨款等途径来管理高校。各州政府设立专门的高校管理机构来具体管理高校,如笔者考察的康涅狄格州(以下简称康州)政府高教部的职责主要是审批新办高校、审查专业设置、评估办学质量、审定学费标准以及监督政府奖学金发放等。
    美国高校基本上都设有行政道德办公室、审计办公室、法律办公室、物资采购和基建工程办公室、科研办公室和教师工会等监督部门。这些部门的设立构成了美国高校从教育、制度、监督到惩处的廉政建设运行机制和覆盖财务、基建、物资、科研、招生和行政效能等领域的监督体系。
    美国高校防止利益冲突的主要措施
    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申报内容包括:劳动所得、利息等各种收入以及礼物、退款、债务、有关将来就业的协议等。为防止不实申报,康州道德署每年都要抽查10%,对不实申报根据情节轻重将给予罚款直至提起刑事诉讼。各级官员包括高校人员的财产申报都要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都可申请查阅,但查询结果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规范公务人员兼职行为。政府雇员兼职取酬是利益冲突发生的主要领域。康州政府规定政府雇员每年必须将兼职情况书面申报,并检查其兼职是否影响公职履行。康州政府特别强调:政府雇员不能用现有职务为将来退休后再就业铺路,并且退休或离职后1年内不能在与自己曾经工作单位有任何往来的单位兼职取酬。对于高校教师兼职,康州政府采取“鼓励加规范”的政策。康州政府制定的《教授科研和校外兼职的守则》,规定了高校教师在外兼职取酬的事先批准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
    重视审计工作。美国政府把审计作为防止利益冲突、遏制腐败的核心措施。美国政府颁布的《审计大纲》规定,审计报告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美国高校的审计工作分为三个层级:一是联邦政府对其下拨到各高校的项目经费和奖学金与贷学金发放情况审计;二是各州政府对各高校出现的虚假票据、挪用、贪污等经济问题以及信息安全等的专项审计;三是各高校对其财务、招生、学籍管理等的综合审计。高校审计报告要向校董事会汇报并向社会公开。
    加强科研监管。美国高校把监管教师科研行为作为防止利益冲突的重点,要求教授不能参与涉及利益冲突的校外科研活动,特别是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科研活动。科研监督的内容包括:防止科研中篡改数据、侵犯知识产权、企业对科研的不正当支助、挪用科研经费、隐私保护、科研志愿以及科研成果的归属等。
    构建监督体系,推动廉政建设
    高度重视教育,彰显教育立国理念。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联邦政府提出经济振兴计划,在各项预算都在缩减,且失业率高达9%以上的背景下,仍给教育拨款1000亿美元,保证教师不失业,高校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80%左右。
    高度重视廉政建设。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各监督机构及高校监督部门在廉政建设方面着力于法律法规完备、办公经费充足、人员配备整齐,且联邦政府注重对廉政官员的正当权益保护。如联邦政府督察署署长任期为15年,直接对美国国会负责,就是防止廉政官员被打击报复,提高联邦政府督察署工作威信和效果。去年金融危机中,康州议会在其他政府部门均减员的情况下,还特别把州政府审计与监督办公室的雇员从110人增加到113人。
    突出审计监督,经费监管强力有效。美国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审计机构在各级政府监督体系中经费最多、设备最好、力量最强。如美国联邦教育部总监察长办公室下属的审计处就有150多名全职人员,而美国联邦教育部道德署只有9名全职人员。各级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都对社会公开,许多案件线索都是通过审计发现的,特别是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抽查审计,在实践中发挥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遏制腐败的作用。
    突出法制建设。美国制定了适用性较强的法律法规体系,覆盖了防止政府雇员利益冲突的主要方面,如滥用职权、资金管理、亲友回避、隐私保护、物资采购、基建招标、兼职取酬、收受礼品以及公车使用,等等。州政府层面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的门类更多,康州政府主要制定了《政府雇员行为准则》、《防止裙带关系行为的利用守则》、《道德规范法》、《学生隐私法案》等。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大学雇员行为规范,如《康州州立大学职员道德守则》、《教授科研和校外兼职的守则》等。
    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社会监督在廉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报告、财产申报、官员兼职、学校招生、学生诚信等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特别是舆论监督,更是让各级官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美国纽约州前州长违规收受礼物和康州前州长接受开发商送礼案都是媒体最先报道出来的。(作者 赵福浩)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