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历史栏目 > 正文

窗 里 窗 外

来源:清远市纪检监察网   发布机构:清远市纪委监委  点击量:次  日期:2010-10-11 10:00:00   


严名山

    “有人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坐在西湖畔的楼外楼,眺望着窗外的西湖景色,我自然的想起卞之琳先生的这首著名小诗。

    今年夏日的一天,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了杭州。因行程匆忙,抽不出专门的时间游览西湖。到了杭州不游西湖是一种遗憾。因不甘心与西湖失之交臂,于是决定到著名的西湖楼外楼酒店用餐。一来可以观赏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二来可以品尝到楼外楼有名的美食。到杭州多次了,到楼外楼却是第一次,落座时已临近傍晚。这楼外楼是一处十分优美的所在,座落在西湖北部孤山公园岛上,门前有马路与陆地相连,10米左右宽的马路是堤路结合,绿树成荫。从一楼包间往南眺望是三潭印月的方向,远处耸立的则是著名的雷峰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美丽的西湖有着说之不尽的动人传说。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使西湖声名远播,千古流传,雷峰塔与白娘子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朋友们说古道今,高谈阔论,自有一番热闹景象。身体在空调中清凉着,心中奔腾的却是澎湃的激情。品的龙井茶有来历,吃的东坡肉、西湖醋鱼有来历,喝的宋嫂花雕酒有来历。历史传说、故事在这一刻被浓缩穿越。

    楼外楼也是来历不浅,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距今整整162年。它的得名自然是取意于那首八百多年前的讽喻诗杰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年宋朝士人林升以这首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的昏庸无能统治的极度愤慨。斗转星移,历史早已翻开新的篇章,如今的西湖楼外楼已经不是当年统治者奢侈腐朽生活的写照,而是现代杭州繁华的代词,成为人们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的地标式场所。新中国建国后,首任总理周恩来曾九次莅临楼外楼宴请外宾,成为美谈佳话。

    在朋友喧哗中,甲君却长久凝神于窗外。询问之下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的观察所得:窗外车水马龙,游船往返,看到的是一种流动的美;而一张两座位对着湖面靠椅的场景变换,却动中有静,给人以遐想、以思考。先看到的是一对老年夫妇,他们相扶而来,男人坐下,手中的水瓶递给老妇喝水,老妇站着,忙着用毛巾给男人擦脸上的汗。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图画,一张多么动人的特写。老人离去,椅子随后落坐了一对年青的情侣。他们手拉着手,女孩的头部依偎在男孩的肩膀上。不知此时此刻,是西湖的美景浓烈,还是他们心中的爱情浓烈?但相信他们这刻的感觉一定很幸福。祝愿这一刻的定格,是他们相爱相伴一生的恒久。场景再度变换,这张椅子又坐下了一对中年夫妇,他们面向湖面,显得特别沉稳,偶尔侧脸交谈几句,然后又对着湖面凝视,给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听完甲君的话,我们都为她观察力的敏锐与细致而折服。我们在议论着流淌的历史,这窗外却展现着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青年、中年、老年相伴相亲、甘苦与共,这是人生经历的必然。虽然我们与他们素昧平生,但我们由衷的祝福他们,祝愿他们健康、欢乐、无忧!祝福他们也就是祝福我们自己,祝福我们人类。

    乙君坐在甲君左侧,也是面窗的位置,我笑他,甲君有这样多的观察与感悟,但这样的情景怎么他却完全无动于衷?朋友们都笑了。他向右探探身,说道,我这位置看不到那种情景呢。丙君走过去看了看,证实了乙君的话不假。由此我们议论得到一个启示,观察事物离不开对角度和视点的把握。

    夜幕渐渐降临,华灯初上,甲君意犹未尽,窗内看出去是这番景象,窗外的感觉又会如何?她走到楼外的椅子上坐了一会。十多分钟后甲君回来告诉我们,窗内看到的情景,窗外的路堤上比比皆是。人们只会稍作停留,又会匆匆离去。在窗外就难以产生在窗内的感受。于是我们又议论得到一个启示,观察事物必须集中专注和持久,才会得到更深的感悟。

    西湖之美让我们陶醉不已,感悟却让我们收获哲理的思考。我想,这其中的意境与卞之琳先生的小诗应该是相通的吧。

    良辰美景,让我们忘情物外,浓浓的酒香,让我们豪情更壮。酒不醉人人自醉,思想因感受而活跃,精神在思考中升华。我们活在现实里,但精神却游走在历史的时空中。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生生不息。我们所幸活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站立了起来,兢兢业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每个人的道路会有不同,但同样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窗里窗外,两个世界。心中有景,处处为景。窗里流淌着历史文化、传说经典的河,窗外是不断演绎动人故事、匆匆变幻的世界。其实窗里也罢,窗外也罢,都是同一幅画里的不同情景而已。也许每一天,窗外的故事会演化成窗里传说的经典,而窗里的经典会不断演化出窗外的故事。
             写于2010年国庆节

   (注:作者系清远市纪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