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历史栏目 > 正文

爱心需要得到永久传承

来源:清远市纪检监察网   发布机构:清远市纪委监委  点击量:次  日期:2011-11-2 10:00:00   


鲁力

  据10月25日《清远日报》报道:陈贤妹回老家了。10月22日,记者在陈贤妹家里见到她时,她第一句话就说:“我做的是平常事,我现在只想过回以前简单的生活。”在社会冷漠风气倍受质疑的当下,陈贤妹阿婆在他人无动于衷、担心因此而惹上官司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彰显了一份善良与温暖。记者对她加以报道,自是为了鞭策假恶丑,弘扬真善美。而阳山政府主张表彰陈贤妹,说她是“阳山人的骄傲”;佛山也有官员要奖励她,同样是想以榜样的力量进行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也无可厚非。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让陈贤妹疲于奔波,不但要接受采访,还要不停地赶到这个地方赶到那个地方。陈贤妹的事迹的确让大家很感动,人们都想多了解这位淳朴善良的人,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关心给对象带来烦心,关系和关怀却演变成了围观,这已经超出了善良人们的本意。蜂拥而至的媒体反复采访,对于一个老人怎么来说都是一种折腾。在我们看来,小悦悦的遭遇应该让我们不断反思当下的道德困境,然而千万不要把这种反思,变成一场大家围观善人的闹剧,这种围观会伤害善良、张扬冷漠。

  上善若水,大道至简。我们在关注别人的善举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检视自身。道德关乎价值判断,但更在于现实行动。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陈贤妹,可能不知道孟子所言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理解康德提出的“心中的道德律”,但她以普通人的良知,以关键时刻的俯身一扶,诠释了这些微言大义,把善行的标准拉回到“是个人就会去做”的底线。说深刻一点,从陈贤妹身上,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道德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宝贵的力量?这个问题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身上有了答案。从“最美妈妈”到“最美婆婆”,从重庆交警的“救命一接”到阳山老太的“救命一扶”,连同我们身边每天都在闪现的“平凡的良心”,无不传递着相同的温暖,也带来相同的启示:所谓爱心,所谓善举,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在我们自然而然,每天不知不觉的爱心行动中,也只有这样,诸如陈贤妹这样的爱心才能得到永久传承。
   (来源: 清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