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帝时,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太守召信臣为官清廉,治政以“务在富民”为旨,为民兴利除弊,所治皆理,成为各地学习的楷模。
召信臣认为,国家的兴盛须以农业为根本,农业发展则人民安康,人民安康则国家富强。因此他孜孜不倦地劝农耕桑,经常深入田头村野,巡视在阡陌之间,很少有在太守府上安居的时候。他见当地百姓经常受干旱的困扰,丰欠无时,就亲自四出寻找水源,察看水情,然后率领百姓开通沟渠引水灌田。为扩大灌溉面积,还年年伸展渠道,形成网络,并且修筑陂塘,作堤闸数十处。其中有著名的钳卢陂,溉田达三万多顷。他又恐农忙时季节用水骤增,引起矛盾,就为百姓定下了“均水约束”的管理用水的制度,规定了各地放闸引水的顺序,有效地防止了无端的争纷。水利工程的兴修,使百姓深受其利,丰稔之时,蓄积大坛,南阳渐富。
当时,南阳旧俗流行,民间遇婚丧嫁娶事宜,都要大操大办,风俗之奢靡、破费之巨大,非一般百姓所能负担。许多人家为图一时颜面好看而借贷负债,数年不振,甚至有因此破产的。召信臣深感恶习旧俗的危害,于是下令禁止嫁娶送终时的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量力而行。南阳风尚由此大变。
南阳地区豪强地主的势力一直较为强大,他们与府县官吏、纨绔子弟勾结一起,依仗权势,作恶乡里,为害百姓。召信臣对这些人非常反感,曾对他们多所规劝,晓以利害,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对游手好闲的责令痛改前非,对已经当官的罢黜不用,对违法乱纪的则绳之以法,严厉打击了地方恶势力,一时间南阳社会安定,盗贼狱讼之事罕见,郡中之人莫不努力耕稼力田。召信臣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威信非常高,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召父”。
(李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