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清廉在线 > 正文

清风正气看清远 | 监督推动沙河鸟笼非遗“出圈”

来源:   发布机构:  点击量:次  日期:2025-1-6 9:27:47   


 走进沙河鸟笼主题展示馆,千奇百态的鸟笼映入眼帘,相思笼、画眉笼、八角笼、方笼……充分传承和展示鸟笼独特的文化魅力。

 

“沙河鸟笼”工艺起源于清末宣统年间的清远县沙河一带(今清新区禾云镇沙河片区),先后被列入清远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拓展项目名录,是清新区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但由于“非遗”市场需求萎缩,缺少规范指引和关注,传承人青黄不接,制作工艺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沙河鸟笼”开始走向低迷。

 

 针对本地沙河鸟笼制作“小、散、弱”突出短板,清新区纪委监委以问题为导向、谋划破题之策,紧盯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主体部门责任落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为抓手、牵引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在沙河片区探索规划“鸟笼小镇”,推动“沙河鸟笼”等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进入“快车道”。

 

“在册登记会员100多人,覆盖鸟笼工艺散户80%以上,在传统手艺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融合下,工厂企业实现升级改造,协会已成为禾云镇发展鸟笼工艺的‘领头羊’,2024年鸟笼单季产量已突破5万只,工厂规模年产值预计超800万元,村民家门口就业,年均额外增收近3万元......”近日,沙河鸟笼工艺协会相关负责同志向清新区纪委监委反馈。

 

 近年来,清新区纪委监委按下唤醒非遗项目“重启键”,深入探寻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推动实现沙河鸟笼手工艺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在清新区纪委监委的指导下,禾云镇纪委督促镇文化旅游部门通过产业调研、市场摸排、工匠集结、研讨会商等程序,成立“沙河鸟笼”工艺协会,探索建立“带徒教学模式”,定期组织年轻人相互学习和交流,融入创新元素,制作鸟笼灯饰、竹艺展品、文创摆件等,吸收更多青年学习熟悉鸟笼制作技术,着力发挥专业协会在人员培训、专业咨询、科学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非遗工艺“年轻起来”。

 

“沙河鸟笼手工细腻、选料精良,收获了不少荣誉,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为我们创业提供了一个新方向。”一名前来协会学艺的年轻人向巡访的纪检监察干部如是说。

 

 为搭上互联网的春风,让“沙河鸟笼”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清新区纪委监委还积极整合资源,打响沙河鸟笼“非遗IP”知名度。在线下,打造旅游驿站、主题展示馆、体验馆、生产观摩车间等宣传窗口;在线上,借助网络直播热度,组织鸟笼工匠和乡村新闻官“线上”介绍、展示鸟笼制作工艺。

 

“鸟笼手工艺是沙河的独特印记,不仅仅是手工艺品,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在禾云镇旅游驿站“沙河鸟笼”主题展馆里,一名农村妇女凭着娴熟的手艺编织鸟笼灯饰,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观看,甚至亲自上手体验。

 

 文旅加速融合让沙河鸟笼更有吸引力,清新区纪委监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禾云非遗文化、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等优势,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督促禾云镇将沙河鸟笼与文化遗迹、特色建筑、田园风光等文旅IP进行整合和开发,打造非遗体验游等新业态,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激发“沙河鸟笼”经济价值焕发新生活力。今年9月“沙河鸟笼”以非遗、文创“双重身份”在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出圈”,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独具特色的沙河鸟笼吸引了如潮人流。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清新区纪委监委将深入探索“本土非遗+廉洁文化”新思路,给非遗艺术品披上“廉”外衣,赋能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廉洁文化既“耳目一新”又“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