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清廉在线 > 正文

清风正气看清远 | 清城:铁腕整治“散乱污” 守护绿水青山促转型

来源:   发布机构:  点击量:次  日期:2025-10-15 9:55:58   


清城区龙塘镇民平村西泽村的田野上,一片新种植的奇楠沉香树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村民李叔站在田埂上,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以前这一带常有刺鼻的塑料烧焦味,家里窗户一年到头都得紧闭着。现在好了,空气清新了,地里还种上了‘摇钱树’。”这片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沉香种植基地,预计成材后总产值可达120万元,正悄然成长为乡村振兴的绿色新引擎。

从昔日“散乱污”聚集地到今日“绿富美”示范点,这场蜕变,正是清城区纪委监委以铁腕监督推动“散乱污”整治、护航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清城区龙塘镇、石角镇一带逐渐聚集形成废五金、废塑料拆解加工行业,虽然曾经带来短暂的经济繁荣,却让当地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群众对此怨声载道。

面对这一久治难愈的生态顽疾和群众的强烈呼声,清城区下定决心扭转困局。为此,清城区纪委监委雷霆出击,将“散乱污”场所综合整治纳入“百千万工程”监督重点内容,先后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措施,明确1名班子成员牵头负责整治工作,通过实地走访“散乱污”场所集聚地“以事察人”,着力纠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足、责任落实不力、政治立场不稳、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联合龙塘镇纪委、石角镇纪委到重点镇村开展走访排查37次,检查场所474处,揪出清场不彻底、露天堆放等问题56个,排查问题线索10件,为整治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无人机准备,起飞!”在龙塘镇一片废旧厂房聚集区,镇纪委干部正操控着无人机进行高空巡查。随着镜头转动,屏幕上一处躲藏在树林后的违规加工点赫然显现。“这些‘散乱污’场所像打游击一样,藏得深、跑得快,单靠人力巡查真是力不从心。”镇纪委干部一边记录坐标一边介绍。区纪委监委推动“空中巡查+地面核查”立体作战模式,极大提升了发现问题能力,让隐蔽的问题无处遁形。

截至目前,龙塘、石角两镇累计攻克“散乱污”场所922处,占全区总量的97%,环境质量随之实现质的飞跃,清城区多年蝉联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助力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率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2024年综合指数和空气质量指数(AQI)更是刷新了近9年的最佳纪录。

“虽然治理成效有目共睹,但‘散乱污’如同野草,稍有不慎便会死灰复燃,背后暴露出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虚假应付等深层次问题。”清城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分析道。直击这一顽疾,清城区纪委监委重拳出击,强力推进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牢牢盯住“散乱污”场所整治工作中责任空转、作风漂浮、利益勾连等问题。今年以来,精准挖掘问题线索10件,立案3件,处分处理2人,约谈镇村干部7人。在石角镇塘基村,清城区纪委监委对2名履职不力的镇村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后,该村整改完成率上演“加速度”,在短短10天内从24%一路飙升至83%,7月底79个问题点位全部清零,形成了“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效应。

既要严肃执纪,更要推动整改。通过发出《提醒函》、全区通报典型案例、开展集体约谈等组合拳,清城区纪委监委持续拧紧属地责任发条,推动镇村两级从“要我改”转向“我要改”。同时,还创新建立“技防+人防”双轮驱动巡查机制,将全区划分为169个网格,实行“镇街领导挂点、村干部包干、网格员联防”的包保责任制,并统筹开展为期三年的常态化夜间执法,彻底攻克5个大型集聚区,筑起了一道防止问题死灰复燃的牢固防线。

整治绝非简单的终点,而是发展转型的崭新起点。清城区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导两镇将腾退空间向特色产业转型,全力为企业项目落地铺就高质量发展之路。龙塘镇一家“三旧”改造企业负责人向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介绍畅谈发展蓝图,道出了转型发展的深层价值:“我们告别了废塑料生产线,计划投入2.32亿元进行脱胎换骨般的升级改造,打造“无氧铜杆、优质铜牌”产品,预计改造后单位面积年产值能突破1.8万元/平方米!”从低效加工到绿色转型,企业的信心正源于清城区纪委监委持之以恒推动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环境质量的改善,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是最真实的标尺。从闻之色变的刺鼻气味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绿意盎然,从低端低效的加工到高附加值的转型升级,清城区锚定“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以雷霆万钧的监督守护绿水青山,以精准有力的执纪推动产业升级,奋力书写了一份既有刚性力度又不失民生温度的“绿色答卷”。